“太和仙韻”音樂會上,“歌舞樂”融為一體,展現武當仙山空靈之美。
武當道樂飄飄,聽眾瞬間被帶到悠遠的歷史……6月8日至11日,2023年第三十五屆全國中老年羽毛球邀請賽在十堰奧體中心綜合體育館舉行。比賽之余,組委會在十堰市藝術劇院為200余名運動員舉辦了“太和仙韻”專場音樂會。這場由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管委會聯合打造的音樂會,受到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文/記者 朱江 圖/記者 呂世銀
中華音樂的“活化石”
“太和仙韻”音樂會今年4月20日在武當山太極劇場首演,目前在十堰市藝術劇院常態化演出。
“非常好聽的道家仙樂,創作者用音樂的形式體現道家思想,聽后心情非常舒暢,從心靈深處感到震撼。”中國徐霞客研究會副會長、云南徐霞客研究會會長、云南大學教授陳慶江在現場觀看演出時表示。
“太和仙韻”音樂會上精彩的瞬間。
“太和仙韻”音樂會分為《序》、第一樂章《道法自然》、第二樂章《天人合一》、第三樂章《上善若水》、第四樂章《福壽康寧》以及《尾聲》六個部分?,F場50多件樂器齊奏,再配以男女聲吟唱,完美展現了武當仙山空靈玄妙的意境,讓觀眾沉浸式感受武當道樂的獨特魅力。
武當道教音樂簡稱武當道樂,但凡親耳聆聽者皆肅然起敬,尊之為“仙樂”“梵音”,被譽為中華音樂的“活化石”。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活在文化自信里,才能迸發出文化中國、大美中國的無限魅力。李華濤從事武當道樂研究十幾年,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他在漢江師范學院藝術學院任教,兼任武當山道教協會藝術總監、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當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研究員。
前幾年,在一次道樂展演結束后,李華濤與十堰市非遺中心的溫冰老師交流。溫老師認為漢江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是駐市高校中唯一有音樂專業的學校,在武當山道教音樂、呂家河民歌、房縣民歌的研究上都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十堰市非遺中心想把十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武當山宮觀道樂、鄂西北民間音樂)牌子掛靠在藝術學院,大家一起為十堰市非遺事業的研究和傳承做出努力。聽到這個想法后,李華濤馬上向學校匯報。后來,經過雙方溝通,十堰市非遺中心牌子如愿在漢江師范學院掛牌,既助力十堰市的非遺事業發展,同時也為學校的教研提供了平臺,形成了雙贏的局面。
“太和仙韻”音樂會上精彩的瞬間。
武當道樂又稱“武當韻”,是流行于武當山一帶的傳統音樂,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人民日報客戶端播出紀錄片《武當文脈》,李華濤應邀擔任《武當文脈》第八集宮觀道樂主講人。他從研究武當山宮觀道樂的初衷,以及武當宮觀道樂的起源、特色、傳承與創新等方面做了精彩的講述。
做強叫響武當道樂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武當道樂傳承發展的方向。“太和仙韻”音樂會助力武當道樂走出宮觀,融入煙火人間,實現傳承與傳播的時代融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武當山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在2023年十堰文旅廣體工作會議上,圍繞湖北省委、十堰市委對十堰提出的景城一體化、做強武當四大品牌等工作,會上通過了《武當山與十堰市景城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促使文旅加速融合、高質量發展,做強叫響打好武當道樂、武當太極、武當養生、武當建筑“四張牌”。
眼下,十堰正在謀劃成立武當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心。打造《武當仙音》,組建一支專業道樂表演團隊,培養一批武當道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創作一批具有道樂韻味便于傳唱的現代歌曲。加強武當道教學院建設,規劃成立研究生院,聯合漢江師范學院培養輸送武當道樂專業人才。推動武當道樂納入職業教育課程,在十堰藝校開設武當道樂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