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巖村清漂隊隊員對轄區內水域進行常態化巡查管護。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羅毅 圖/記者 呂世銀 通訊員 程勇 報道:三面臨水,岸線長達38公里,位于丹江口市均縣鎮的關門巖村是該鎮清漂任務最重的一個村。自庫區清漂示范村創建以來,關門巖村廣泛動員全體村民參與清漂,并通過積分制激勵村民攢積分兌換生活物資,構建起“河岸每天有人巡、垃圾隨時有人清”的管護模式,營造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活環境。
責任到人 八個標段都有專人管
“我們是一個三面臨水的庫區村,也是均縣鎮清漂任務最重的一個村,水域岸線有38公里長。”關門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誠介紹。為了確保清漂不留死角,該村以村級黨組織為依托,以護水員、護林員為主體,以黨員干部為支撐,以村民志愿者為延伸,組建了由9名專職護水員、9名兼職護水員、9名志愿者組成的清漂護水隊伍。“我們把這38公里長的水域岸線劃分為8個標段,明確專人負責管護。”陳誠說,同時,該村為27名護水隊員購買了保險。
在清漂設備的配置上,均縣鎮為關門巖村清漂隊伍列支專項經費,租用挖掘機6臺,協調無人機5臺,配備清漂船3艘、油鋸4把、清運三輪車4輛、垃圾中轉箱5個、火鉗65把、鐮刀30把、鐵鍬30把、救生衣60套。同時,鼓勵村民們自帶工具參與清漂,確保清漂工作順利開展。
推行積分制 村民清漂能換生活品
6月13日下午,得知有清漂任務后,關門巖村71歲的村民李道菊從家里拿著工具,很快來到了岸邊。“我身體好,每次清漂都來,可以掙積分,能換米換油呢。”她說,“干半天活掙20分,一天活是40分。月底了就去村委會兌換物品,多好!”村民張緒春也說:“清漂本來就是件好事,河里的垃圾沒有了,水變得更清,山坡上的樹和草也更綠了。”
用積分兌換生活物資,是村民張隨軍的“創意”。張隨軍是關門巖村清漂隊隊長,多年來,他帶領清漂隊員們“風里來、浪里去”,打撈庫區漂浮物,默默守護著一庫碧水。自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張隨軍提出讓村民參與清漂,計算積分,以積分兌換生活物資。“這不僅可以充實清漂隊伍,還可以提高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張隨軍的這個建議很快就被村委會采納。
“實行積分制后,村民們參加清漂的積極性很高,上個月村民一共兌換了3000多元的物資。”陳誠說,自創建庫區清漂示范村以來,關門巖村通過走訪向村民講解護水的重要性,號召全體村民共同保護河道環境,廣泛動員村民參與清漂。“我們通過微信、QQ、宣傳橫幅、院場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清漂護水工作,通過我們的動員,現在村民們愛護環境的意識提高了,大家都不隨意亂丟垃圾,村容村貌更好了。”陳誠說。
如今,在關門巖村,愛河護河活動已常態化,河岸每天有人巡查,垃圾隨時有人清理。按照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推進庫區清漂工作,村民們隨叫隨到。“庫區清漂示范村創建以來,村民全員上陣參與清漂工作,通過積分制的激勵,現在村民們的積分達到30000多分。我們通過建隊伍、抓保障、配器具、分任務等工作機制,達到了水面清、岸線無‘四亂’、灘涂無種養、污水無直排的工作任務。”陳誠說。
人巡+技巡 確保清漂無盲區
今年5月以來,均縣鎮在該村組織開展了10次大型清漂志愿服務活動,全鎮20個村分別派出10人以上的隊伍,自帶工具,集中力量對關門巖村38公里庫岸線進行重點清理。
同時,關門巖村還積極探索清漂工作新路徑。鎮里為護水清漂隊伍配備的5臺無人機,關門巖村采用人巡+技巡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無人機全方位、高視野、無死角的優勢,對人力無法輕易抵達的水域岸線進行巡飛,有效彌補了傳統人工巡河費時費力、視覺局限的短板,讓清漂隊伍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及時組織力量清理,確保庫區清漂無死角。
截至目前,關門巖村已組織4次大型清漂志愿服務活動,累計出動800余人次,清運垃圾400余噸,清理枯木800余立方米。如今的關門巖村,河暢、水清、岸綠,處處是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