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訊(十堰日報)特約記者 郭軍 通訊員 郭承君 “這片樹林下種植的全是黃連,如今長勢很好。”6月15日,竹溪縣豐溪鎮普嶺村村民徐達清一邊在林下黃連基地里拔草,一邊向前來走訪的縣稅務局駐村幫扶干部周元秋介紹,“得虧有你們的幫扶,今年我這3畝地的黃連可以挖了,預計收入在6萬元以上。種黃連,讓我們致富的底氣更足了。”
現年52歲的徐達清,自2008年起每年在林下種植3畝地的黃連。自第五年起進入輪茬種植期、收獲期,每年都有三畝地的黃連可以采收,年收入五六萬元。如今,徐達清掌握了黃連種植、烘炕技術,成為當地公認的“種植大戶”和“技術能手”。因為收入穩定,家里不僅建起新房,還買了新車,過上了幸福生活。去年,在該鎮“五好家庭”評選中,徐達清家庭被評為“勤勞致富之家”。
竹溪縣地處秦嶺南麓、大巴山脈東段北坡,與神農架相鄰,是目前全國唯一出版中醫藥志、植物志的縣,被授予“中國黃連之鄉”稱號。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野生黃連被發現于竹溪南山與重慶交界處。至民國初年,開始試行人工種植黃連,主要分布于竹溪縣豐溪、泉溪以南各鄉鎮。民國年間,豐溪鎮遼葉村黃連種植農戶曾多達3個半保(相當于現在3個半村)。從此,當地村民養成了種植黃連的習慣,黃連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從1956年開始,竹溪縣向全國供應黃連,到上世紀70年代左右,竹溪黃連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竹溪縣所產的味連、川連、佛手連等黃連品種,醫藥界俗稱北岸連。其根狀莖表面呈灰黃色或黃褐色,截面為菊花形,主要藥用成分小檗堿含量6.3%,黃連堿含量1.9%,巴馬汀含量1.6%,浸出物高達26%,分別超過《國家藥典》2010年版一部標準的0.8%、0.3%、0.1%、11%,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2013年,竹溪黃連正式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
近年來,該縣稅務局積極發揮幫扶作用,幫助引進湖北盤龍國瑞藥業有限公司落戶竹溪,致力深耕中藥材產業,帶領藥農種植中藥材1300余畝。2021年2月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公告,核準湖北盤龍國瑞醫藥有限公司使用“竹溪黃連”地理標志。
去年,該公司在豐溪鎮西米河村投資200萬元發展林下黃連種植,建設良種繁育基地110畝。組建竹溪黃連種植聯合體,與30余家合作社和80余戶種植大戶達成協議,由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十堰市農科院等機構、高??蒲袌F隊提供技術支持,建設黃連種源收集種植實驗區、種子繁育采收區、農業現代化育苗大棚,采取“農戶+種植+技術+合作社+市場”的模式,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帶動村民增收。
“如今湖北盤龍國瑞醫藥有限公司在竹溪8個鄉鎮(林場)與合作社共建黃連基地3000余畝。其中,在普嶺村、西米河村、桃花山村種植黃連面積
1000畝。”竹溪縣稅務局局長李東介紹,目前該縣黃連種植總面積達2萬畝,年產黃連400多噸、產值近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