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id="aosyk"><td id="aosyk"></td></u>
  • <u id="aosyk"><td id="aosyk"><s id="aosyk"></s></td></u>
  • <wbr id="aosyk"><font id="aosyk"><noscript id="aosyk"></noscript></font></wbr>

      <video id="aosyk"><code id="aosyk"></code></video>

  •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讓武當文物“活”起來“火”起來——武當山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觀察

    時間:2023-06-13 08:10    來源:十堰日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朱江 報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要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武當山是世界文化遺產,是與世界對話的文化符號。依托文化賦能,今年武當山旅游市場持續火熱,實現強勢復蘇。以武當文物、武當建筑為代表的武當文化已成為武當山旅游的核心競爭力。

    數字化復原再現五龍宮“容顏”

    精美的燙金海報上,一尊面容豐潤的武當山真武大帝銅像躍然于上。細細端詳,仿佛一下子穿越時光隧道,打開了歷史的大門。

    今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南京城墻博物館攜手武當博物館等單位,舉辦“文謨武烈——永樂的世界遺產”原創特展。這尊距離南京860公里的武當山真武大帝銅像,在電腦的神奇勾畫下,搖身一變成了海報主角。

    文物傳承文明,國寶見證歷史。博物館的藏品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最為直接的見證。

    如何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文物工作者通過數字化復原等方式,有針對性、側重性地展現國寶文物的歷史底蘊,引導人們感受華夏文明特有的內在精神和核心價值,全面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凸顯文物價值,展現國寶的文化魅力。6月8日,在武當山特區,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康予虎向記者展示了3分多鐘的“武當山五龍宮數字化復原”動畫。隨著鏡頭緩緩推進,殿宇森嚴的五龍宮頓時被“激活”——

    規整的宮殿布局、周邊環境一目了然。黛瓦紅墻的恢弘殿宇以及木作、石作等細部裝飾栩栩如生。穿過蜿蜒曲折的黃河墻,步入層層宮門,沿著約180米悠長的步道,通往五龍宮大殿,日池、月池、天池、地池和布局頗具哲理的五龍井依次出現在眼前,讓人身臨其境,遠遠超出任何文字資料的描述。游走于高聳的御碑亭,如同被拉進了歷史現場。隨著“跨越時光”腳步的深入,愈發感到五龍宮的滄桑與神秘……

    今年43歲的康予虎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元明清考古、建筑考古。在2005至2012年,他曾負責過武當山遇真宮遺址考古發掘和整理工作,出版有《武當山遇真宮遺址》考古報告。2019年,他又在武當山回龍觀遺址考古,對武當山古建筑群及相關歷史非常熟悉。

    2020年9月8日,湖北省最大的考古發掘項目——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開工儀式在五龍宮舉行。這次考古發掘工作是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發掘,學術意義重大,社會影響深遠。

    兩年后的2022年11月16日,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匯報會在武當山以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舉行,對外公布了該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本次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面積近7000平方米,發現房址10座及水池兩處,出土文物1000余件??涤杌⒔榻B,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水池底部的三組浮雕——五龍浮雕、龜蛇浮雕、火紋及玉兔搗藥浮雕。

    五龍宮始建于唐朝,明朝永樂年間大興,清朝之后逐漸衰敗,同時具有皇家與道家宮觀的特點,是武當山古建筑群“九宮八觀”之一。

    1994年,五龍宮作為武當山古建筑群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五龍宮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予虎告訴記者,據初步統計,五龍宮遺址出土遺物有陶、瓷、銅、鐵、木、骨、石、琉璃等8大類,除大量的勾頭、滴水、筒瓦、脊獸等陶質和琉璃質建筑構件外,還有碗、盤、杯、碟、銅錢、硯臺、燭臺、鐮刀、發簪等生活用器,另有少量的真武大帝像、靈官像、水簡、碑刻等宗教用器。出土遺物年代最早為漢,偶見宋(金),多為明清,延續至民國。

    用三維動畫請歷史“說話”

    如何讓世界文化遺產“顏值”永駐?

    作為武當山最早敕建的宮觀,五龍宮鼎盛時有800多間建筑,歷經700余年滄桑巨變,今盛況不再。

    為重現五龍宮盛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相關團隊,開展“武當山五龍宮歷史形態數字化復原研究”。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劍葳稱,此次復原研究創新引入“置信度”概念,即依據參考資料來源將其可信度分為若干個層級:優先級最高的是考古出土遺物、遺跡;其次為遺址周邊考古材料;傳統建筑構造知識以及歷史輿圖、方志等資料再次之。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炎松介紹,在遺址發掘期間,就通過三維模型開展復原建筑模型搭建,減少了轉譯環節,避免了遺址原始信息損失。

    “首先需在現場勘查、采集數據,除用傳統方式拿著卷尺逐一測量殘垣斷壁、建筑基址等,還借助激光掃描、攝影測量等現代測繪技術,對五龍宮現有遺存和出土遺跡、遺物進行全方位記錄,共拍攝照片數萬張。”王炎松說,為全面記錄不同發掘階段的遺址狀況,僅無人機就飛了二三十次。

    “數字還原過程其實挺有趣,就像在破案,尋找各條線索推測建筑遺存過去的樣子。”談及電腦建模的難度,王炎松團隊成員陳牧博士說,“有點像搭積木,耗時耗力。難的是復原依據,即要把這些殘垣斷壁復原成什么樣。三維動畫的形式,有助于讓更多人直觀地了解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的前世今生。”

    科技為文化遺產賦能,文化遺產為科技鑄魂。“隨著五龍宮考古的深入推進和研究成果的呈現,數字化還原還將不斷完善。”康予虎表示,這是考古發掘與數字化復原同步開展的一次有益嘗試。

    數字技術賦能文物活化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近年來,武當山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本著尊重歷史、還原古建筑風貌的思路,使用多種技藝對古建筑進行修復。

    如何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加快文物數字化進程?怎樣才能讓更多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2023年3月22日,武當山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啟動。武當山特區與武漢大學攜手推進武當山基礎地理環境測繪、重點文化遺產要素數字化、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建設、文化遺產數字平臺建設、文化遺產數字化例證建設等,共同推進武當山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事業,促進武當山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現存古建筑200多棟,面積5萬平方米,其歷史之久、規模之大、構造之妙、建筑之美,極為罕見,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2022年3月28日,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當山考古研究中心,按1:40比例復制的武當山金殿模型誕生。這是文物研究權威機構首次采用3D打印技術,對600多年歷史的珍貴文物金殿成功實施高精度復制,由此全面啟動對武當山文物融保護、研究、管理、展示為一體的三維“數字檔案”工作。

    這次3D打印技術的成功運用,解決了武當山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復制及文創產品開發難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當山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毅表示,隨著3D打印技術不斷發展成熟,我國的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步入新的歷史階段,更多精妙絕倫的武當文物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的正確方式是什么?當前,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武當山在生動的實踐中,蹚出了一條數字賦能之路,用數字技術帶領人們穿越時空感受歷史記憶。而在這背后,是文物修復專家們精心測繪、反復論證的結果,他們將修復方案精確到毫米級別,從而保證了最大程度還原歷史,讓古建筑重現歷史風貌。

    近年來,武當山堅持保護利用并重、活化轉化并舉,借助“北建故宮、南修武當”歷史淵源,加強武當山與故宮的交流合作,加大武當建筑保護開發、宣傳推介力度。深入挖掘價值內涵,開發武當古建筑文創產品,謀劃建設武當古建筑“文物醫院”、實施“九宮八觀”活化工程;推進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推出《奇遇張真人》《遇見武當》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實施推進“文潮武當”系列數字藏品計劃,加快武當建筑審美活化、價值轉化。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武當山特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師利龍表示,通過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開發,讓武當文物、武當建筑“活在當下”“火熱迸發”,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 責任編輯:葉嵐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久久久精品一级毛片免费观看_伊人无码中文_AV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无码视频V一区